發布日期:20-07-01
韶關位于南嶺山脈的南麓,屬于粵北地區,是廣東北大門,本地族群是客家人,古時和現時的客家人占絕大部分,比例高達84%,是一座客家城市,屬于客家地區之一,客家文化濃郁,是韶關的主流文化,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方言以客家方言為主,廣大城鄉普遍使用,并成為瑤族與當地漢族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
韶關作為中原南遷進入廣東的門戶,容留了越來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后裔,是客家民系發展演化,并逐漸形成一個具有比較獨特的客家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心態的穩定的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區。
三省交界的韶關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高度融合之地,千百年來,客家兒女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積聚了許許多多頗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沉淀下大量的人文史觀,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韶關艱苦創業,為韶關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韶關客家文化底蘊豐富, 具有“固守”華夏正統文化的山區農耕特質,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形成了以始興滿堂客家大圍和東湖坪民俗文化村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粵北采茶戲、客家山歌、獅舞、開唱節、石塘月姐歌等為代表的藝術文化。以梅花月婆雞、龍歸冷水肚、新豐沙田鵝醋缽等為菜品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粵北片、粵臺片的新惠小片和韶南小片混雜的語言文化,以開耕節、東社節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構成的具有濃郁的韶關客家漢族色彩的客家文化體系。
韶關是我國內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粵北),客家七星之一,被稱之“客家吾州”,是閩粵贛客家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韶關是中國客家人重要的一個集散地和遷徒中的轉運站,因此,韶關也可以說是我國嶺南的客州。 韶關人口中,古時和現代南遷的客家人則占了絕大多數,居民以客家人為多 ,全市300多萬人口中,擁有近283萬客家人,占全市總人口的84%,雖然現韶關市區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使用廣州話,但非常明確的是,相對于講客家同類方言的居民而言,講廣州話的才是客,因為他們并非韶關較早的居民,他們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因為躲避戰亂,廣州淪陷,韶關為戰時省會,方由廣州附近北遷而來。
建筑與古道
|
滿堂客家大圍,東湖坪民俗文化村,湖心壩客家群樓,九棟十八井,邵芬圍,新田古村落,秦城恩村古城,周田古村,總甫橢圓形圍屋,萬福攸崇圍屋,永成保障圍屋,棋盤圍屋,五一泥磚圍,葸茅嶺八卦圍,司前劉圍屋,東流壩小圍屋,羅壩白圍,羅壩長圍,都亨夯土圍,始興紅圍,百順黃屋城,梅關關樓與古道,南雄珠璣古巷,西京古道,通濟橋,伯陵堂,紫陽書院,貴妃塔,應山古橋,自生橋,黃金橋,多稼橋,長南橋,羊子坑橋,梅坑石士橋等 |
藝術 |
粵北采茶戲,客家山歌,石塘月姐歌,獅舞,開唱節,鶴蚌舞,龜蚌舞,梅花龍,新豐缸瓦,翁源煙火戲,紙馬舞,龍船歌,三溪青蛙獅,花鼓戲等 |
民俗節日 |
三溪坪廟會,打幡,掛燈,仁化鬧春牛,龍皇宮出行,中元節,社王節,李陳氏貞潔孝坊等 |
飲食 |
南雄板鴨,梅花月婆雞,龍歸冷水肚,新豐沙田鵝醋缽,十點梅花等韶州客家菜 |
語言 |
粵臺片龍華小片 粵北片 |
韶關是名揚海內的古韶州的主要繼承者,在清代古韶州分屬韶州府、南雄府、連州府,南韶連三府州都源出古韶州,都是客家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是《豐湖雜記》所記客家原鄉。古韶州客家淵源歷史悠久,上可溯秦統一嶺南之后的橫浦、湟溪、陽山三關;中可探盛唐名相張九齡開鑿梅嶺梅關,引中原移民入籍嶺南;下可憶明末清初移民浪潮所奠定的基礎,西蜀今以韶關為原鄉者仍眾。如今四川儀隴縣的客家人也多半是來自粵北韶關地區,在黨和紅軍的領導人中,“紅軍之父”朱德元帥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書中,開宗明義告知世人:"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清初“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到川北客家大縣四川儀隴,解放后朱德元帥曾多次南下廣東視察,也曾與韶關地區領導談及自己祖先故里是在韶關,同葉劍英元帥都會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曾用客家話交談,親切隨和,關系甚篤,他們共同譜寫了中國革命的千古傳奇,成了客家人的驕傲,而韶關乳源梯下也被譽為朱德元帥祖居地。
韶關客家名人輩出,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客家文化為韶關客家人所認同,硬頸精神、崇文尚武、耕讀傳家是韶關客家人的文化主流,近代涌現出鐵軍創始人張發奎、抗日戰神薛岳等杰出代表,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韶關都留下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豐功史跡。
文章作者:謫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