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2-01-12
前言:在中國歷史上,北方中原地區的人民,因為戰爭和政治原因,曾經有過幾次大規模的南遷行動,尤其南宋因為金的軍事打擊,而退守到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大量中原地區的人,帶走對昔日榮耀的無比眷戀,大批中原世族和民眾,紛紛離開家園,從中原向南大舉遷移,南遷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這些客居異鄉的人群,保持原來的方言,生活習慣與禮俗,還保留著中原地區的生活傳統,因此被稱為客家人。
下面介紹客家人的五次大遷徙和各省及國外客家的來源。
第一次大遷徙
第一次大遷徙發生在距今1700年前的西晉末年。經過十幾年的內戰,西晉王朝已是國力空虛,民不聊生。此時,北方匈奴族大舉入侵西晉,很快兵臨洛陽城下,在1700多年前五月的一天,幾名西晉的都城守衛人員,向遠方眺望的時候,看到聲勢浩大的匈奴族騎兵,從遠處奔騰而來。那一天,數萬名的匈奴族騎兵,包圍了洛陽城,當時的洛陽城不堪一擊,匈奴軍隊很快攻入城內,并擄走了西晉皇帝,西晉王朝從此走向滅亡。匈奴人打進洛陽城燒殺搶掠,非常殘酷的破壞洛陽。書上記載說當時王公貴族,以及市民被殺3萬余人,然后是燒毀了好多官寺民居,面對匈奴族的侵略和殺戮, 洛陽城內的百姓便攜妻帶子,向城外出逃,南遷中許多是有大族帶領著他的族屬和部屬這一類的大規模南遷,小家小戶比較窮苦,像現在的逃荒似的,就是一家一戶的,或者比較小的家庭里聯合起來攜兒帶女,然后就像向南逃跑。這些從洛陽城里逃出來的漢人分別沿著水路和旱路向東南方向的江蘇一帶遷徙,最后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腳。繼匈奴滅西晉后,又有四支北方的少數民族,逐鹿中原,戰亂持續了130多年。為躲避戰亂,陜西、山西的漢人穿過湖北進入到洞庭湖流域,河南一帶的漢人先是逃到安徽、湖北,然后他們中的一部分,又遷徙到了江西贛州,而山東和安徽北部的漢人,最后進入到福建的北部。據史書記載,這一次遷徙的人數大約有90萬。
第二次大遷徙
距離中原漢民第一次南遷500多年后之后的唐朝末年,發生了第二次大遷徙。當時在山東菏澤爆發了黃巢農民起義。這一次起義波及了中國11個省份,死傷數百萬人。為了躲避戰亂,之前在西晉末年遷徙到江蘇、安徽、湖北一帶已定居下來的中原漢人,又被迫再次南遷,另外世代居住在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一帶的中原漢民也被迫遠離家園向南遷徙,這兩股移民的潮流最終匯聚到了一起,躲到沒有戰亂的閩粵贛三角地帶。很顯然,這次遷徙的規模比第一次要大得多,當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遭遇了戰亂,但是唯獨閩粵贛三角地區,尤其是贛南這塊地方相對安定。這里生存條件比較好,人口不是很密集,人口不多,還有這個地方是個小盆地,再一個氣候比較好,土地比較肥沃,所以大量的人開始在這里繁衍。
第三次大遷徙
距離中原漢民第二次大規模南遷400年之后的南宋末年,又發生了第三次大遷徙。當時北方元朝的軍隊大舉南下,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俘虜的南宋皇帝,南宋朝廷一路難逃,最終在廣東省江門一帶,被元軍所滅。為了躲避戰亂,中原一帶以及南宋境內的漢民,也隨著南宋朝廷大規模向南遷徙,其中有許多漢人躲入到閩粵贛交界的山區當中。這一次移民加上前兩次遷徙過來的中原漢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外來族群。當地的原住民把這些從北方來的漢人稱為客人,第三次遷徙標志著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四次大遷徙
距離中原漢民第三次大規模南遷300年之后的清朝初年,客家人發生了歷史上的第四次大遷徙??图胰说牡谒拇未笠幠_w徙跟明朝末年的戰亂有關。當時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曾兩次攻打四川,加上瘟疫橫行,導致四川省人口銳減。在明朝萬歷年間,四川有人口300多萬。到了清朝初年,短短20多年就只剩下50萬人。為了恢復生產,清朝康熙皇帝下令從湖南、廣東、江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向四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與前三次有很大不同,客家人的這一次遷徙,不是因為戰亂,而是由朝廷組織的,百姓們自愿的遷徙,他們從湖南,湖北,廣東遷過來的路線主要分為兩條,一條走的是陸路,一條是水路。陸路從江西贛州和福建石壁出發,先到達貴州,然后從貴州到達重慶的合川,從合川進入四川北部;水路主要是廣東韶關一帶的客家人,他們從廣東到長江,沿長江進入重慶萬州,要從萬州進入四川廣安,在從廣安遷徙到四川儀隴縣。湖廣填四川前后持續了數十年,據統計,大約有超過一百萬人遷移到四川境內生活。
第五次大遷徙
在距離湖廣填四川事件發生之后的200年左右,客家人要開始了第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這一次遷徙最大的特點就是客家人走向了海外。160多年前客家人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在清政府的絞殺下走向失敗,康王汪海洋率領著太平軍殘余,從南京一路南逃,最終逃到了今天的廣東省梅州市。由于叛徒出賣,汪海洋最后戰死在仁鳳樓,汪海洋死后不久,殘余的太平軍突圍到梅州市豐順縣全軍覆沒,標志著太平天國的徹底失敗。汪海洋戰死后經清府開始清算,對參加過太平天國的客家人進行瘋狂地殘殺。
據專家考證,除了洪秀全本人是客家人外,他手下六個王當中,有五個人是客家人,太平天國的士兵中有大約40%左右是客家人,另外汪海洋最后作戰的梅州市是廣東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因此,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后,為躲避清政府的鎮壓,梅州一帶的客家人開始四散奔逃,他們甚至逃到廣東省南部以及海南,臺灣,香港等地,后來又下南洋,逃向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以及北美,歐洲等地,最終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客家民系。
總結
在長達1000多年的動蕩歲月里,客家人背井離鄉,幾經輾轉,飽受磨難,他們在遷徙地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繁衍后代,真可謂客行天下,四海為家,正是這種顛沛流離的遷徙,和艱苦創業的經歷,練就了客家人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也孕育了一大批優秀的客家兒女,客家人孫中山領導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朱德,葉劍英等一批客家著名將領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曾憲梓,田家炳,林丹等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為祖國的發展建設增光添彩。據統計,目前全球的客家人總數已達一億多,雖然客家人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他們尊重祖先,不忘根本。頑強保留著自己的方言,沿襲著中原故土的古老習俗和文化,成為漢民族中一支獨特的民系。
作者:謫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