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政治家、革新家、洋務運動先驅、中國四大藏書家之一。
發布日期:13-04-24
丁日昌,中國近代政治家、革新家、洋務運動先驅、中國四大藏書家之一。
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亦字禹生,號持靜。1823年7月8日(清道光三年六月一日),生于廣東省豐順縣湯坑鎮金屋圍。父親丁賢拔在湯坑墟開藥店,有7個兒子,前妻袁氏生5子繼室黃氏生2子,丁日昌為黃氏所生排行第六。丁日昌8歲時,隨三兄丁達夫在本縣太平寺讀書。13歲時父親去世,家里全靠其母砍柴織布度日。少年丁日昌刻苦攻讀才智過人,有“神童”之譽。丁日昌20歲中秀才,次年補廩生。時惠潮嘉道臺李璋煜聞丁日昌之才,召見他縱談時政,為李璋煜賞識招入官署任職。
1854年7月,丁日昌因立軍功選授瓊州府學訓導。1859年任江西萬安縣令。1860年調任廬陵縣令,到任不到10天,遇太平軍攻城城失被革職。他奔赴九江晉謁曾國藩,曾國藩撥兵三千為助,收復城池,由此得曾國藩青睞,調他赴安慶湘軍大本營助理軍務。1862年曾國藩奏派丁日昌隨晏端書往廣東督辦稅務,后兩廣總督毛鴻賓調他去高州提督昆壽營中督辦******。他親自設計監制成功之大小硼炮(又名“開花炮”)36尊,大小硼炮子2000余顆。1863年江蘇巡撫李鴻章在上海制造火器調丁日昌督辦,又委辦江西省行營營務。他仿造短炸炮(又名“田雞炮”,即迫擊炮的前身)及各種炮彈。所造之能容納80磅炮彈的開花炮及田雞炮均為當時上海各軍所僅有。同年2月敘功升直隸知州賞戴花翎,從此丁日昌積極參與洋務運動,被李鴻章視為左右手。
1864年丁日昌署理蘇淞太道。接任后他極力主張向西方學習。在李鴻章的支持下,他買下當時上海設備最先進的美商“旗記鐵廠”,成立了“上海機器制造局”。接著,又推薦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容閎赴美購買機器延聘技師,使該廠能制造槍、炮、彈藥和小型船艦,成為清政府官辦的規模最大的軍工廠,后來發展為現今之江南造船廠。丁日昌對開發礦藏也很著力。他推薦唐廷樞等創辦開平煤礦,后成為今日之開灤煤礦。他還主持收回被外國人把持的海運河運。丁日昌于1864年在上李鴻章的密稟中指出:中國自古以來能自強,大能抑制人而不受制于人。船堅炮利,外人長技于此,中國受制也在此。何不趁此太平軍初平,外市尚未齟齬之時,認真籌儲經費,建立制造夾板火輪船廠,為生聚教訓之計。經過他的極力推動,1873年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新型船運企業——輪船招商局,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航運企業。
丁日昌任上海任道臺時與洋人力爭,終于使上海城內英、法軍隊全部撤離,房屋園地一概收回,當地紳民額手稱快。丁日昌在上海任職期間,曾與十國駐上海領事進行外交交涉。他處理外國侵略者占地、占房和購房地,禁止外國輪船駛入非通商口岸,阻制外國商人在上海架設電線、鐵路等十幾起案件。他堅持條約原則,維護了國家權益。
1865年丁日昌調任兩淮鹽運使。他到任后,發現“兩淮鹽務公事,疲玩成習,無論緩急,竟有置之高閣,不復,不辦者。”于是他針對鹽弊,收集整理出為提高鹽產量而需要的31個實際問題,根據這些問題寫出了《淮鹽章程》共33條。采取種種措施,嚴厲處理了仙女鎮木捐委員通炮船營并******漏稅、營私明分等違法案件,使鹽務“私絕、運暢”,迅速改觀。1867年2月丁日昌任江蘇布政司,12月調升江蘇巡撫。他在巡撫衙署的紅大柱上鐫刻著自擬的一副對聯:“官須呵出,干來若處處瞻顧因循,縱免刊章終造孽;民要持平,待去看個個流離顛沛,忍將膏血入私囊?”任職兩年間清理積案27萬宗。并訂立《月報詞訟冊》和《錢糧斗則簡明告示》制度,這些制度對于整飭吏治行之有效,當時清廷曾頒發各省仿行。丁日昌在江蘇巡撫任內,家鄉族人親戚紛紛來到蘇州,希冀求得一官半職,但丁日昌的答復是:“若為圖官起見,則此間不準屬員請托引薦;豈自己又可薦人與屬官乎?”為了此事,他還通知汕頭永捷順、公和行:“嗣后如有本部院族人親戚等已至汕頭要來蘇州者,爾行中即為墊送每人洋銀伍元,勸令還家”,同時他對家人親屬也嚴于約束毫不徇私。其子丁惠衡因對家人丁范貴約束不嚴在外閑游滋事影響很壞,丁日昌即將丁惠衡處以家法。
1870年5月丁日昌赴天津,協助曾國藩、李鴻章處理“天津教案”。同年11月26日丁日昌之母黃氏去世,時年90歲。12月中旬丁日昌離任扶柩還鄉。1871年至1874年,丁日昌在揭陽縣城修筑草堂,名之為“園”,亦名“百蘭山館”。1874年7月慈禧命丁日昌到京陛見。翌年5月丁日昌到達北京,朝廷命他赴天津幫同北洋大臣李鴻章商辦事務,同年9月清政府任他為福州船政大臣。
1876年2月丁日昌接任福建巡撫,在任期間他對臺灣高度重視,他主持架設了臺灣省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條電報線,同時籌辦礦務籌辦鐵路,反貪治腐整頓吏治,頗得臺灣人民擁護。他可說是歷史上大陸派臺官員中名氣最大治功最大的。1876年至1877年他在臺巡閱。他是在非常惡劣的條件下赴臺的,他曾自述當時狀況:“臺灣現在役癘盛行,營官兵勇喪亡相繼,聞者裹足。巡撫專管地方,向有刑錢幕友稽核例案。臣現在渡海,幕友堅不肯往。”到臺后他巡視四境的情況是:“此行正當盛暑,行則烈日當空,沙熱如火;宿則茅茨容膝,下涇上蒸自覺受瘴甚重。……行至枋寮,即頭眩胸脹,寒熱交作……仍復力疾視事。”(《丁禹生政書》)他巡閱臺灣時,還特別注意處理同高山族人民之間的關系,賞給高山族18社首領以銀牌、畢嘰布等物,為立章程7則,劃清地界,又“教之耕作、浚水源,設義學……”,受到高山族人民“捧花生、香蠟頂祝”。由于疾病纏身,丁日昌第二次赴臺早已準備,但未能成行,因病重離職回家養病。少數民族“番”民聞知,制作了十幾個牌匾遠渡重洋送到揭陽丁日昌家,體現了臺灣人民對這位父母官的愛戴之情。1876年2月和1877年5月,福州兩次遭百年罕見的洪災,丁日昌下令全城軍民救援。他不顧自己當時腳踵至膝咯血不止,叫人扶掖登城指揮。洪水稍退即籌款救濟,施粥施飯賑濟災民。由此他關心民瘼,深得福建兵民愛戴,當他離閩回籍養病時,閩省百姓高呼“留中丞,活百姓!”
丁日昌對知識和人才十分重視。1877年他任臺灣主考,親自錄取愛國志士丘逢甲為臺童子試第一名,并授予“東寧才子”印章。丁日昌重視教育,于1865年在上海創設龍門書院,并多次向曾國藩、李鴻章乃至向清廷進奏,1870年得到總理衙門的批準,成立了“留學生事務所”。1872年我國向美國派遣了第一批留學生30名,以后逐年派出,造就了詹天佑、嚴復等一批人才。丁日昌在家鄉時,先后募款擴建金山、韓山、榕江等書院,在豐順倡建藍田、鵬湖書院。丁日昌很關心海外僑胞。他積極建議遣使設館保護華僑權益。他的這一建議,開創我國遣使設館保護華僑之先聲。
1877年7月,丁日昌因積勞成疾告假回家養病。12月病假期滿,疏請開缺未獲準。翌年5月,他再請開缺終于獲準。他在家養病期間,中原一帶連續發生嚴重旱災,經戶部奏準各省設賑局。丁日昌接函后即召集潮州、香港紳民,籌劃募捐賑災款;并派員到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地,募賑災款200余萬兩上解撥賑。1878年11月丁日昌接到朝廷諭令,命他立即赴閩辦理烏石山教案。那時他腳已腫得不能穿鞋走動,只好上奏朝廷闡述已見。經朝廷再三催促他于1879年1月到達福州。到福州后他廢寢忘餐調查取證,在人證物證面前,英公使威妥瑪無可奈何。結果教堂遷出城外,延續了十余年的烏石山教案就此了結。1879年清廷欽賞丁日昌總督銜,會辦海防節制沿海水師,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他當時住在揭陽縣城東門的“園”辦理政務。其時他身染重病仍殷念國家安危,涕泣上陳《臨??谑谶z摺》慷慨陳詞:“方今時局多難,安危禍福之機,舉國上下,通力合作,迅圖自強之實……”,力倡固國安民。
丁日昌又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也是中國四大藏書家之一,他藏書多達10萬余卷,且多宋元善本。百蘭山館是丁日昌藏書之地,其藏書編成《持靜齋書目》5卷。著作有:《撫吳公牘》《丁禹生政書》《百蘭山館政書》《丁中丞政書》《丁中丞文鑒》《荔枝唱和冊》《雨生中丞信禮》等,他還編輯校訂了《百將圖傳》《炮火圖說》《地球圖說》《牧令書輯要》《法人游探記》《西法兵略七種》《江蘇與圖》《江蘇布政司屬府廳州縣志圖》等書。
丁日昌堪稱一代名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1865年起歷任蘇松太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任職期間勤政廉政,對百姓悲憫同情振濟撫恤,對貪官污吏疾惡如仇嚴懲法辦,由于他剛正不阿敢于懲治腐敗,曾兩次被謀害遭受朝廷革職清查。他為國為民身帶重病終日操勞,因患病日久,“求效過急,服藥過雜,以致隔食吐血,腳腫氣喘諸癥相乘而至,且腳腫近竟至膝,比前尤劇。”光緒五年欽賞總督銜等職,但因病無法赴任。
丁日昌晚年殷念故里,“邇來偏覓鄉情重,逢看湖山便憶家”,故抱病回故里,光緒八年正月初十(1882年2月27日)病逝時年僅59歲卻須發皆白,真是憂國為民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死而后已。逝后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正一品封典。丁日昌逝世前6年巡閱我國臺灣時,在臺灣恒春寫下了這樣的詩篇:東瀛已是天將盡,況到東瀛最盡頭;海水自來還自去,罡風時發復時收;徙薪曲突知誰共,銜石移山且自謀;飽聽怒濤三百里,何人赤手掣蛟??芍^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悲壯之筆。
1986年10月7日在廣州舉辦了“丁日昌學術討論會”,與會的有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134人。其海外族人、泰國丁氏宗親會理事長丁家駿先生(為丁日昌曾玄侄孫)率領丁氏宗親會代表團赴會,還拜謁了豐順縣丁日昌祖居。學者們認為,丁日昌是中國近代開明的政治活動家、革新家,洋務運動重要人物,是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外來侵略的一位愛國者。
?。ū疚淖髡唏T秀珍為廣東豐順客家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北京客家海外聯誼會學術部主任,中國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
丁日昌
丁日昌傳記
丁日昌故居